20101202
研究主持人:謝麗貞醫師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醫療團隊研究組員:蔡慧芬醫師 內科專科醫師
謝麗絲 署立新竹醫院退休護理督導
洪韻媚
潘世皓
蘇美雅 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
林玉娟
楊慧珍 中國中醫師
陳信吉
謝佩青
楊淑卿
氣與氣功研究團隊
Tuesday, May 8, 2007
發表論文/Publications
* Effect and Trigger Points of Acupressure in Treating Headache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9.
* 登革熱防治抽血篩檢與噴藥的倫理問題。臺灣醫學,2007.
* 中文版下背痛標準結果測量之一致性及先期隨機臨床試驗。中華物治, 2006.
*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6.
* Evidence-based study on acupressure in pain syndromes, NTU PhD Thesis, 2005.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or low back pain treated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
* Chinese Version of MPQ and SF-MPQ Used for Low Back Pain Study Poster。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04年會。
* 2001-2002年台灣地區登革出血熱流行與台灣地區歷史上大規模流行之流行病學特徵比較。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03年會.
* 由台灣與全球流行特徵談登革熱/登革出血熱防治策略。Taiw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Nov. 2002.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or low back pain treated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NTU Master Thesis, 2001.
* 拔罐用於氣功穴道治療及具反應痛的穴道上的成效。Conference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999.
* 氣功穴道治療成效及穴道作用新發現和儀器化可能之研究。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998.
* 登革熱防治抽血篩檢與噴藥的倫理問題。臺灣醫學,2007.
* 中文版下背痛標準結果測量之一致性及先期隨機臨床試驗。中華物治, 2006.
*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6.
* Evidence-based study on acupressure in pain syndromes, NTU PhD Thesis, 2005.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or low back pain treated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
* Chinese Version of MPQ and SF-MPQ Used for Low Back Pain Study Poster。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04年會。
* 2001-2002年台灣地區登革出血熱流行與台灣地區歷史上大規模流行之流行病學特徵比較。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03年會.
* 由台灣與全球流行特徵談登革熱/登革出血熱防治策略。Taiw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Nov. 2002.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or low back pain treated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NTU Master Thesis, 2001.
* 拔罐用於氣功穴道治療及具反應痛的穴道上的成效。Conference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999.
* 氣功穴道治療成效及穴道作用新發現和儀器化可能之研究。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998.
氣功穴壓治療的臨床應用
穴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是藉呼吸吐納,所產生氣的能量,經穴道促進氣血運行,使身心保持平衡健康的方法。穴道以氣刺激會產生『穴道反應痛』,其強度和痛感的性質,隨病變及病程而不同,代表穴道相對應的器官組織的健康狀態。臨床上,除特殊狀況外,可以適用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作為養生保健、預防篩檢、緩解疼痛、修復損傷、治療疾病的方法。
學習穴壓首先需要練氣。藉呼吸吐納令身心進入氣功態,產生氣及導引,調整各器官的功能,加速解除傷害使身心復原。穴壓治療是使用指力直接在人體的穴道上點、按、壓,不用針不用藥物,只要具足氣及願力就可以緩解人們的病痛。其功效有時可立竿見影,有時需耗時多日,端視病變的情況而定。不過一般約三到六次的治療後就可以有較明顯的成效。所以氣功穴壓是一種能量醫學,雖然方法古老但是觀念先進。穴壓可使用在他人身上,也可自我使用,是一種自利利他的醫療技術。世界上許多進步的國家如英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已有數十年以上的研究和臨床經驗。而國內則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由於穴壓治療的機制多未經瞭解和證實,其臨床功效也被正統西醫學所質疑,因此須要實證醫學研究來證明。
人體約有壹千個以上的穴道來調節、控制身體器官組織機能的運作。有些穴道是慢慢啟動作用,有些穴道會立即發生激烈反應,有些穴道是死穴,其程度因人、因病而異。穴道係具多相功能。對之以氣刺激時,其所對應的器官或組織會依本身的狀況自動調整修正。如果功能太亢進就減緩之,如果功能太衰弱時就增強之;有傷殘處則進行修補,有滯礙處則疏通消除。穴壓治療就是利用人體的自動調節、自動修復和自我生殖的本能,和穴道的多相控制功能來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氣的能量足,穴道掌握正確,點壓技術穩鍊,治療功效就非常明確。穴壓治療後,功效通常可維持一段時間。病人的身體狀況因修補機制的起動,而有變化,持續治療可加速復原。按壓穴道有方向,方向相反作用相反。
人體可分成兩部份:一為「氣」是能量;一為「血」是物質。氣是人體器官運轉所須的動力;血是構成人體器官組織的成分。氣血因質能互變而互相轉變。具足健康的氣,可促進能量轉變成為所須的物質,使組織更新恢復功能。人體受內外因素影響,器官組織交互牽制運作,各組織間以化學激素或電位改變而溝通。穴道就是啟動這些溝通訊號的樞紐,做多相式影響來恢復正常的功能。每一穴道有它特定運行的途徑。當器官組織功能失調或病變時,穴道透過『穴道反應痛』顯示出病因的位置。病人自我疼痛的位置,不代表正確的病因位置,或是用來治療的穴道。『穴道反應痛』代表穴道相對應的器官組織的病變狀態,其的強度和痛感的性質,隨病變及病程而呈現不同。穴壓治療有四個步驟:一、用『穴道反應痛』尋找致病原因以決定該使用的穴道;二、穴壓啟動修復機制來治療損傷;三、疏通氣血運行促進身體功能;四、以氣能量協助病患身心平衡健康。一旦恢復健康,『穴道反應痛』就只有正常的感覺。因此『穴道反應痛』可以作用為篩檢、診斷、追蹤和預後的工具。
穴壓治療可應用在人體養生保健、預防病變、緩解疼痛及治療各器官疾病上。雖然仍有其限制,穴壓治療最具臨床效益者為:1. 無法由各種生化檢驗或影像技術偵測的病症;2. 目前的醫藥療法無法滿意醫治或控制者; 3. 作為具成本效益預防篩檢工具;以及4. 輔助正統醫療。根據過去的經驗,穴壓治療具有顯著的功效的症狀有:嬰、幼兒成長不適、氣喘呼吸困難、鼻咽過敏、肢體挫傷、肌肉骨骼運動功能傷害、慢性疼痛、兒童過動不適、食道逆流、腸胃消化系統不適、婦女經血失調、孕婦的急性疼痛,以及術後或慢性病人體力的支持和功能的保護。穴壓治療也有其禁忌。在臨床應用時,治療者和被治療者必須十分小心謹慎,尤其是對穴壓治療內容的應充分了解,以掌握正確的穴道相變。
學習穴壓首先需要練氣。藉呼吸吐納令身心進入氣功態,產生氣及導引,調整各器官的功能,加速解除傷害使身心復原。穴壓治療是使用指力直接在人體的穴道上點、按、壓,不用針不用藥物,只要具足氣及願力就可以緩解人們的病痛。其功效有時可立竿見影,有時需耗時多日,端視病變的情況而定。不過一般約三到六次的治療後就可以有較明顯的成效。所以氣功穴壓是一種能量醫學,雖然方法古老但是觀念先進。穴壓可使用在他人身上,也可自我使用,是一種自利利他的醫療技術。世界上許多進步的國家如英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已有數十年以上的研究和臨床經驗。而國內則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由於穴壓治療的機制多未經瞭解和證實,其臨床功效也被正統西醫學所質疑,因此須要實證醫學研究來證明。
人體約有壹千個以上的穴道來調節、控制身體器官組織機能的運作。有些穴道是慢慢啟動作用,有些穴道會立即發生激烈反應,有些穴道是死穴,其程度因人、因病而異。穴道係具多相功能。對之以氣刺激時,其所對應的器官或組織會依本身的狀況自動調整修正。如果功能太亢進就減緩之,如果功能太衰弱時就增強之;有傷殘處則進行修補,有滯礙處則疏通消除。穴壓治療就是利用人體的自動調節、自動修復和自我生殖的本能,和穴道的多相控制功能來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氣的能量足,穴道掌握正確,點壓技術穩鍊,治療功效就非常明確。穴壓治療後,功效通常可維持一段時間。病人的身體狀況因修補機制的起動,而有變化,持續治療可加速復原。按壓穴道有方向,方向相反作用相反。
人體可分成兩部份:一為「氣」是能量;一為「血」是物質。氣是人體器官運轉所須的動力;血是構成人體器官組織的成分。氣血因質能互變而互相轉變。具足健康的氣,可促進能量轉變成為所須的物質,使組織更新恢復功能。人體受內外因素影響,器官組織交互牽制運作,各組織間以化學激素或電位改變而溝通。穴道就是啟動這些溝通訊號的樞紐,做多相式影響來恢復正常的功能。每一穴道有它特定運行的途徑。當器官組織功能失調或病變時,穴道透過『穴道反應痛』顯示出病因的位置。病人自我疼痛的位置,不代表正確的病因位置,或是用來治療的穴道。『穴道反應痛』代表穴道相對應的器官組織的病變狀態,其的強度和痛感的性質,隨病變及病程而呈現不同。穴壓治療有四個步驟:一、用『穴道反應痛』尋找致病原因以決定該使用的穴道;二、穴壓啟動修復機制來治療損傷;三、疏通氣血運行促進身體功能;四、以氣能量協助病患身心平衡健康。一旦恢復健康,『穴道反應痛』就只有正常的感覺。因此『穴道反應痛』可以作用為篩檢、診斷、追蹤和預後的工具。
穴壓治療可應用在人體養生保健、預防病變、緩解疼痛及治療各器官疾病上。雖然仍有其限制,穴壓治療最具臨床效益者為:1. 無法由各種生化檢驗或影像技術偵測的病症;2. 目前的醫藥療法無法滿意醫治或控制者; 3. 作為具成本效益預防篩檢工具;以及4. 輔助正統醫療。根據過去的經驗,穴壓治療具有顯著的功效的症狀有:嬰、幼兒成長不適、氣喘呼吸困難、鼻咽過敏、肢體挫傷、肌肉骨骼運動功能傷害、慢性疼痛、兒童過動不適、食道逆流、腸胃消化系統不適、婦女經血失調、孕婦的急性疼痛,以及術後或慢性病人體力的支持和功能的保護。穴壓治療也有其禁忌。在臨床應用時,治療者和被治療者必須十分小心謹慎,尤其是對穴壓治療內容的應充分了解,以掌握正確的穴道相變。
氣功穴壓治療下背痛的功效-隨機控制臨床試驗
下背痛在台灣為常見且激增的健康問題。於民國92年底至92年初對某社區民眾共一千零一十四人進行調查,得下背痛盛行率為73.1%,下背痛再發率為52.0%。其中有44.4% 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痛已經自然或經過治療完全痊癒, 41.6%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疼痛有緩解,而有14% 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痛毫無改善。該受調查民眾的平均視覺類比疼痛分數(Visual Analogue Scales)為20(總分100)。在台灣主要治療下背痛的方法是正統西醫療法,包括服用止痛藥和復健治療,但部份病人由於希求較有效的療效,也尋求各種傳統療法,例如穴壓治療、針灸、推拿等以改善其下背疼痛。
穴壓治療和針灸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為同一系統,在英國此系統係分類為第一類專業組織的輔助性另類治療法。穴壓治療係利用手指內力在穴道上施以點、按、壓,用來治療疾病、舒解疼痛和預防保健的醫療方法,具中國千年以上的歷史,普為一般東方地區、中國所接受。在台灣,穴壓治療也是治療下背痛常用的療法。文獻報導穴壓治療在治療下背痛有其功效,雖曾經由隨機臨床試驗所證實,但其治療結果並非以失能程度、疼痛分數和肢體功能狀態來衡量,難以顯示其實證醫學上臨床的功效。因此執行以嚴謹的、高品質的隨機臨床試驗以評估穴壓治療和目前普遍的復健治療相比下的臨床功效有其意義。又試驗結果若未採用國際通用的結果測量,無法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因此採用於1998年國際背痛基層照護方案(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primary care on back pain)所提議的一套標準結果測量問卷(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經過審慎翻譯和信效度的檢驗成中文版本作為測量工具,以方便國際間的比較。為取得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臨床使用經驗,我們執行了先期隨機臨床試驗,同時取得以羅氏失能問卷(Roland 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為主要結果測量的測量平均值和標準差(穴壓治療28.4(16.9);復健治療48.0(22.9)。以兩組間平均值差異檢定效力為80%,顯著水準為雙尾5%,計算有效樣本數為兩組各為65人。該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和先期隨機臨床試驗之論文已於95年9月發表於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物理治療期刊中。
受試者選自高雄某骨科專科診所門診的下背痛病人,由骨科專科醫師負責診斷。該專科診所提供有標準程序的復健治療給予下背痛的病人。受試者納入條件為1.慢性下背痛超過4個月,其疼痛非由系統性疾病所引起;2.對穴壓治療沒有禁忌;3.疼痛非由癌症或精神疾患所引起;4.女性無懷孕;5.非嚴重疼痛需立即處置或開刀者;6.同意給予告知同意書並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臨床試驗於民國93年1月至5月間執行,並追蹤至同年11月。總共篩檢188位下背痛病人。其中129 (69%)人,年齡在18至84歲間,符合納入條件並簽署同意書及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隨機分派64人於穴壓治療組,65人於復健治療組。治療介入期間為一個月。穴壓治療受試者可以隨意於一星期2次的治療時間表內完成6次的治療。每次約為15分鐘,由一位資深穴壓治療師執行,以維持一致的技術。而復健治療受試者則接受診所提供的標準復健治療。由於盲性治療在本試驗不符倫理原則,因此設計所有治療師和評量者不得知道隨機分配組別和評量結果。
問卷除基本資料外,採用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中的核心結果測量、羅式失能問卷表和歐式失能問卷表,以及視覺類比分數來評估下背疼痛的分數、失能程度、身體功能狀態。治療前、治療後和6個月追蹤的問卷分開。測量問卷計分方法除加總外,另再將羅氏失能分成兩個等級,並以改善總分大於4分為有意義;將歐氏失能分成五個等級評定改善效力。
統計分析採用intention to treat。用Student’s t-test檢定連續變項,用χ2 test來檢定類別變項。用Wilcoxon rank sum test檢定羅氏失能分數和non-parametric jack-knife method計算95%信賴區間。採用analysis of covariance來分析視覺類比、核心結果測量和歐氏失能中的疼痛分數,以調整基礎分數的影響。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cumulative logit models估計歐氏失能序位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並定p值<0.05為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結果:兩組病人的各項基本資料,及介入前疼痛、失能和功能狀態均無統計上顯著的差異。介入治療後穴壓治療組的平均羅氏失能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的平均分數相比,所降低的分數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3.8, 95% 信賴區間 - 5.7 to - 1.9)。和基礎值相比所改變的分數也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4.64, 95% 信賴區間- 6.39 to - 2.89)。和復健治療組相比穴壓治療組具有89% (95%信賴區間61% to 97%)顯著降低失能的效力。在6個月追蹤評分時,穴壓治療組所改善的失能的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相比,仍舊有效力。治療後和6個月後追蹤時,以核心結果測量所有六個項目中,或以視覺類比疼痛分數或以歐氏失能分數測量,兩組的差異也同樣具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值得討論的項目有心理因素、治療師的技術和經驗以及約有15%的病人在6個月後的追蹤評分時失聯的影響。但由於事先的研究設計應可將該影響減到最低。未來研究的方向為將穴壓治療下背痛的方法和技術加以探討和標準化。另外對穴壓治療在臨床上擴大應用,評估實證其對下背痛以外的疼痛,或對其他疾病的治療效力。
結果:穴壓治療在降低下背痛的失能、疼痛分數和改善功能狀態方面有效,其效益持續到六個月。
穴壓治療和針灸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為同一系統,在英國此系統係分類為第一類專業組織的輔助性另類治療法。穴壓治療係利用手指內力在穴道上施以點、按、壓,用來治療疾病、舒解疼痛和預防保健的醫療方法,具中國千年以上的歷史,普為一般東方地區、中國所接受。在台灣,穴壓治療也是治療下背痛常用的療法。文獻報導穴壓治療在治療下背痛有其功效,雖曾經由隨機臨床試驗所證實,但其治療結果並非以失能程度、疼痛分數和肢體功能狀態來衡量,難以顯示其實證醫學上臨床的功效。因此執行以嚴謹的、高品質的隨機臨床試驗以評估穴壓治療和目前普遍的復健治療相比下的臨床功效有其意義。又試驗結果若未採用國際通用的結果測量,無法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因此採用於1998年國際背痛基層照護方案(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primary care on back pain)所提議的一套標準結果測量問卷(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經過審慎翻譯和信效度的檢驗成中文版本作為測量工具,以方便國際間的比較。為取得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臨床使用經驗,我們執行了先期隨機臨床試驗,同時取得以羅氏失能問卷(Roland 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為主要結果測量的測量平均值和標準差(穴壓治療28.4(16.9);復健治療48.0(22.9)。以兩組間平均值差異檢定效力為80%,顯著水準為雙尾5%,計算有效樣本數為兩組各為65人。該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和先期隨機臨床試驗之論文已於95年9月發表於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物理治療期刊中。
受試者選自高雄某骨科專科診所門診的下背痛病人,由骨科專科醫師負責診斷。該專科診所提供有標準程序的復健治療給予下背痛的病人。受試者納入條件為1.慢性下背痛超過4個月,其疼痛非由系統性疾病所引起;2.對穴壓治療沒有禁忌;3.疼痛非由癌症或精神疾患所引起;4.女性無懷孕;5.非嚴重疼痛需立即處置或開刀者;6.同意給予告知同意書並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臨床試驗於民國93年1月至5月間執行,並追蹤至同年11月。總共篩檢188位下背痛病人。其中129 (69%)人,年齡在18至84歲間,符合納入條件並簽署同意書及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隨機分派64人於穴壓治療組,65人於復健治療組。治療介入期間為一個月。穴壓治療受試者可以隨意於一星期2次的治療時間表內完成6次的治療。每次約為15分鐘,由一位資深穴壓治療師執行,以維持一致的技術。而復健治療受試者則接受診所提供的標準復健治療。由於盲性治療在本試驗不符倫理原則,因此設計所有治療師和評量者不得知道隨機分配組別和評量結果。
問卷除基本資料外,採用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中的核心結果測量、羅式失能問卷表和歐式失能問卷表,以及視覺類比分數來評估下背疼痛的分數、失能程度、身體功能狀態。治療前、治療後和6個月追蹤的問卷分開。測量問卷計分方法除加總外,另再將羅氏失能分成兩個等級,並以改善總分大於4分為有意義;將歐氏失能分成五個等級評定改善效力。
統計分析採用intention to treat。用Student’s t-test檢定連續變項,用χ2 test來檢定類別變項。用Wilcoxon rank sum test檢定羅氏失能分數和non-parametric jack-knife method計算95%信賴區間。採用analysis of covariance來分析視覺類比、核心結果測量和歐氏失能中的疼痛分數,以調整基礎分數的影響。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cumulative logit models估計歐氏失能序位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並定p值<0.05為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結果:兩組病人的各項基本資料,及介入前疼痛、失能和功能狀態均無統計上顯著的差異。介入治療後穴壓治療組的平均羅氏失能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的平均分數相比,所降低的分數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3.8, 95% 信賴區間 - 5.7 to - 1.9)。和基礎值相比所改變的分數也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4.64, 95% 信賴區間- 6.39 to - 2.89)。和復健治療組相比穴壓治療組具有89% (95%信賴區間61% to 97%)顯著降低失能的效力。在6個月追蹤評分時,穴壓治療組所改善的失能的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相比,仍舊有效力。治療後和6個月後追蹤時,以核心結果測量所有六個項目中,或以視覺類比疼痛分數或以歐氏失能分數測量,兩組的差異也同樣具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值得討論的項目有心理因素、治療師的技術和經驗以及約有15%的病人在6個月後的追蹤評分時失聯的影響。但由於事先的研究設計應可將該影響減到最低。未來研究的方向為將穴壓治療下背痛的方法和技術加以探討和標準化。另外對穴壓治療在臨床上擴大應用,評估實證其對下背痛以外的疼痛,或對其他疾病的治療效力。
結果:穴壓治療在降低下背痛的失能、疼痛分數和改善功能狀態方面有效,其效益持續到六個月。
練氣功法
靜功
(1) 兩腳打開一肩寬 , 腳掌中心線平行
(2) 重心於湧泉穴釘住地面
(3) 膝蓋放鬆
(4) 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直線
(5) 兩手自然下垂 , 手指微張開,虎口相對如抱球 , 食指微偏向上 , 僅指尖用力
(6)調氣息 (吸氣---屏息---吐氣),以自己的能力為準, 吸4停3吐4 或吸3停2吐3. 但不可有呼吸聲. 可
讓手掌向下壓(五隻手指用力向外,手心向下), 這樣可讓加速氣的前進到身體裏
(7)腹式吸收法-吸氣時肚子凸,放輕鬆, 吐氣時肚子凹,吐氣同時輕微提肛
氣感
肩關節動 , 雙手由下提起(吸氣) 與肩平 (停止吸氣)
肘關節動 , 手肘下沉(提肛 , 完全吐氣)
腕關節動 , 手掌上提 , 肩關節動 ,雙手後縮(吸氣) , 至胸前停止 (停止吸氣)
肘關節動 , 雙手放下(提肛 , 完全吐氣)
動功一
(1) 鬆筋九式-
頭向下點9次(儘可能碰到胸口)
頭向後抬9次(儘可能向後仰)
頭向左轉&右轉共18次
頭向後繞圈圈, 由左到右及由右到左各9次
(2) 双肩向後繞圈到後背夾緊再回原來的位置9次
背夾緊,双肩由後向前繞9次
(3) 腳半蹲,隨著手擺動而自然彎曲, 左右手向後甩手背敲背(脊椎二側),由下向上左右各9次共18下
(4) 手向上舉呈L型, 用另一隻手先由內側用四隻手指頭拍打由下到上, 再由手臂外側拍打下來, 每
邊各9次, 左右手各一遍
(5)胸的中間(以背的命門位置)向前頂, 手向後擺,腳尖巔起做9次
(6)右手向上舉起,用左手四隻手指頭拍打手部下方(胸部外側),由外(近背部)向內9次, 反邊也做9次
(7)髖關節(骨盆)- 先動左邊髖關節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8)膝關節-先動左邊關節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9)腳踝-先動左邊腳踝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動功二
第一式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吸氣並將手抬至胸前時候(約吸氣二個節拍), 將掌心反轉伸至頭頂,閉息(約3拍),再順勢將手掌(維持交叉狀)迅速放置後腦勺(勿貼脖子)並吐氣, 接著再吸足氣(約4拍)將雙手(仍呈交叉狀)向左曲並吐息(下半身維持不動), 接著再吸氣並順勢將手(雙手維持交叉)抬至頭頂(約4拍), 閉息(約3拍) , 同狀態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 重複上述動作.
第二式: 雙腳呈一肩寛, 將右腳移置左腳後 ( 重心維持在左腳), 左手掌心托住腰際(虎口向下), 右手掌心置於頭頂上方, 吸氣, 頭並向左轉動(上半身維持不變), 止息然後將頭回轉至正前方並吐氣 (重複該動作3~12次), 完後改將左腳移置右腳後, 右手掌心托住腰際, 左手掌心置於頭頂上方 ,重複上述動作(相反方向).
第三式: 雙腳呈二肩寛, 雙手先向左合抱(左腳略呈弓箭狀態),吸氣並將右手向後拉置右胸旁, 左手維持在前方握拳, 姆指向上, 雙眼盯左姆指尖右腳後方(呈拉弓狀), 閉息後再接著吐息並順勢將右手(維持握拳態)推至左胸前, 接著再吸氣仿拉弓將右手收置右胸前, 閉息再吐息重複上述動作(3~12次). 接著雙手改向右合抱, 同上述動作但左右手動作相反.
第四式:雙手呈抱球狀(左上右下)中心約為肚臍眼位置, 接著吸氣並左手掌向外翻至頭頂上(手心朝上) 右手向下伸且手掌向內翻(手心朝下)同時雙腳跟抬起(腳指尖著地), 閉息,然後吐息並將手收回呈抱球狀(改為左下右上), 吸氣重覆上述動作但左右手動作相反, 反覆左右循環動作3~12次.
第五式: 雙手臂合抱(左上右下) 吸氣, 頭同時向左轉, 閉息, 然後吐息順勢將頭轉回正前(上身維持不動, 百匯與會陰呈一直線), 接著吸氣將頭向右轉動, 閉息, 然後吐息, 順勢再將頭轉回正前方, 重覆上述動作3~12次.
第六式:雙腳呈二肩寛(馬步狀), 雙手放置於大腿上, 吸氣並同時將頭向左轉(肩膀維持不動) , 止息, 然後將頭由左略向下滑至正前方並喝氣(但不出聲), 吸氣並同時將頭向右轉, 止息, 然後將頭由右略下滑至正前方並喝氣, 重覆上述動作3~12次.
第七式:雙腳與肩同寛, 雙手手心貼住肚子, 吸氣時順勢將手轉置腰際(雙手移動時仍然貼著身體), 吐氣並將上半身向後彎曲, 接著吸氣並順勢將雙手由腰際貼著身體轉至大腿=>小腿=>至腳指(上半身同時改向前彎), 最後再後將身體回復成直立姿勢, 反覆上述動作.
第八式:雙腳呈一肩寛, 雙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吸氣時將腳跟抬起同時手指微向上張(掌心仍然向下), 止息, 而後吐氣並將腳跟放下雙手恢復呈自然態(掌心向下), 重覆上述動作.
第九式:腳指尖著地跳躍, 雙手自然下垂, 身體放鬆, 重覆跳躍動作8~9次.第十式(收功):將雙手平行(手心相反), 吸氣並順勢將手抬至頭頂, 止息, 然後將雙手向下平放並吐氣, 接著吸氣下蹲並將雙手合抱至腳膝前, 止息, 最後吐氣並順勢回復成站立狀, 重覆上述動作.第一式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吸氣並將手抬至胸前時候(約吸氣二個節拍), 將掌心反轉伸至頭頂,閉息(約3拍),再順勢將手掌(維持交叉狀)迅速放置後腦勺(勿貼脖子)並吐氣, 接著再吸足氣(約4拍)將雙手(仍呈交叉狀)向左曲並吐息(下半身維持不動), 接著再吸氣並順勢將手(雙手維持交叉)抬至頭頂(約4拍), 閉息(約3拍) , 同狀態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 重複上述動作.
(三)收功
(1)雙手沿身體上舉全身成一直線 , 掌心相對(吸氣) 至最高點(停止吸氣)
雙手向左右方向放平成十字型(提肛 , 完全吐氣) , 掌心向下
慢慢蹲下雙手同步下沉(吸氣) ,抱住小腿(停止吸氣)
慢慢站起至原站姿(提肛 , 完全吐氣)
(2)雙手搓熱
臉部摩擦 , 內上外下
腎元(命門處)部摩擦 , 內上外下
至少三次
(1) 兩腳打開一肩寬 , 腳掌中心線平行
(2) 重心於湧泉穴釘住地面
(3) 膝蓋放鬆
(4) 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直線
(5) 兩手自然下垂 , 手指微張開,虎口相對如抱球 , 食指微偏向上 , 僅指尖用力
(6)調氣息 (吸氣---屏息---吐氣),以自己的能力為準, 吸4停3吐4 或吸3停2吐3. 但不可有呼吸聲. 可
讓手掌向下壓(五隻手指用力向外,手心向下), 這樣可讓加速氣的前進到身體裏
(7)腹式吸收法-吸氣時肚子凸,放輕鬆, 吐氣時肚子凹,吐氣同時輕微提肛
氣感
肩關節動 , 雙手由下提起(吸氣) 與肩平 (停止吸氣)
肘關節動 , 手肘下沉(提肛 , 完全吐氣)
腕關節動 , 手掌上提 , 肩關節動 ,雙手後縮(吸氣) , 至胸前停止 (停止吸氣)
肘關節動 , 雙手放下(提肛 , 完全吐氣)
動功一
(1) 鬆筋九式-
頭向下點9次(儘可能碰到胸口)
頭向後抬9次(儘可能向後仰)
頭向左轉&右轉共18次
頭向後繞圈圈, 由左到右及由右到左各9次
(2) 双肩向後繞圈到後背夾緊再回原來的位置9次
背夾緊,双肩由後向前繞9次
(3) 腳半蹲,隨著手擺動而自然彎曲, 左右手向後甩手背敲背(脊椎二側),由下向上左右各9次共18下
(4) 手向上舉呈L型, 用另一隻手先由內側用四隻手指頭拍打由下到上, 再由手臂外側拍打下來, 每
邊各9次, 左右手各一遍
(5)胸的中間(以背的命門位置)向前頂, 手向後擺,腳尖巔起做9次
(6)右手向上舉起,用左手四隻手指頭拍打手部下方(胸部外側),由外(近背部)向內9次, 反邊也做9次
(7)髖關節(骨盆)- 先動左邊髖關節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8)膝關節-先動左邊關節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9)腳踝-先動左邊腳踝先由前向後轉九次,再由後向前九次, 之後右邊也同樣動作.
動功二
第一式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吸氣並將手抬至胸前時候(約吸氣二個節拍), 將掌心反轉伸至頭頂,閉息(約3拍),再順勢將手掌(維持交叉狀)迅速放置後腦勺(勿貼脖子)並吐氣, 接著再吸足氣(約4拍)將雙手(仍呈交叉狀)向左曲並吐息(下半身維持不動), 接著再吸氣並順勢將手(雙手維持交叉)抬至頭頂(約4拍), 閉息(約3拍) , 同狀態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 重複上述動作.
第二式: 雙腳呈一肩寛, 將右腳移置左腳後 ( 重心維持在左腳), 左手掌心托住腰際(虎口向下), 右手掌心置於頭頂上方, 吸氣, 頭並向左轉動(上半身維持不變), 止息然後將頭回轉至正前方並吐氣 (重複該動作3~12次), 完後改將左腳移置右腳後, 右手掌心托住腰際, 左手掌心置於頭頂上方 ,重複上述動作(相反方向).
第三式: 雙腳呈二肩寛, 雙手先向左合抱(左腳略呈弓箭狀態),吸氣並將右手向後拉置右胸旁, 左手維持在前方握拳, 姆指向上, 雙眼盯左姆指尖右腳後方(呈拉弓狀), 閉息後再接著吐息並順勢將右手(維持握拳態)推至左胸前, 接著再吸氣仿拉弓將右手收置右胸前, 閉息再吐息重複上述動作(3~12次). 接著雙手改向右合抱, 同上述動作但左右手動作相反.
第四式:雙手呈抱球狀(左上右下)中心約為肚臍眼位置, 接著吸氣並左手掌向外翻至頭頂上(手心朝上) 右手向下伸且手掌向內翻(手心朝下)同時雙腳跟抬起(腳指尖著地), 閉息,然後吐息並將手收回呈抱球狀(改為左下右上), 吸氣重覆上述動作但左右手動作相反, 反覆左右循環動作3~12次.
第五式: 雙手臂合抱(左上右下) 吸氣, 頭同時向左轉, 閉息, 然後吐息順勢將頭轉回正前(上身維持不動, 百匯與會陰呈一直線), 接著吸氣將頭向右轉動, 閉息, 然後吐息, 順勢再將頭轉回正前方, 重覆上述動作3~12次.
第六式:雙腳呈二肩寛(馬步狀), 雙手放置於大腿上, 吸氣並同時將頭向左轉(肩膀維持不動) , 止息, 然後將頭由左略向下滑至正前方並喝氣(但不出聲), 吸氣並同時將頭向右轉, 止息, 然後將頭由右略下滑至正前方並喝氣, 重覆上述動作3~12次.
第七式:雙腳與肩同寛, 雙手手心貼住肚子, 吸氣時順勢將手轉置腰際(雙手移動時仍然貼著身體), 吐氣並將上半身向後彎曲, 接著吸氣並順勢將雙手由腰際貼著身體轉至大腿=>小腿=>至腳指(上半身同時改向前彎), 最後再後將身體回復成直立姿勢, 反覆上述動作.
第八式:雙腳呈一肩寛, 雙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吸氣時將腳跟抬起同時手指微向上張(掌心仍然向下), 止息, 而後吐氣並將腳跟放下雙手恢復呈自然態(掌心向下), 重覆上述動作.
第九式:腳指尖著地跳躍, 雙手自然下垂, 身體放鬆, 重覆跳躍動作8~9次.第十式(收功):將雙手平行(手心相反), 吸氣並順勢將手抬至頭頂, 止息, 然後將雙手向下平放並吐氣, 接著吸氣下蹲並將雙手合抱至腳膝前, 止息, 最後吐氣並順勢回復成站立狀, 重覆上述動作.第一式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吸氣並將手抬至胸前時候(約吸氣二個節拍), 將掌心反轉伸至頭頂,閉息(約3拍),再順勢將手掌(維持交叉狀)迅速放置後腦勺(勿貼脖子)並吐氣, 接著再吸足氣(約4拍)將雙手(仍呈交叉狀)向左曲並吐息(下半身維持不動), 接著再吸氣並順勢將手(雙手維持交叉)抬至頭頂(約4拍), 閉息(約3拍) , 同狀態 (雙手交叉,掌心向上) , 重複上述動作.
(三)收功
(1)雙手沿身體上舉全身成一直線 , 掌心相對(吸氣) 至最高點(停止吸氣)
雙手向左右方向放平成十字型(提肛 , 完全吐氣) , 掌心向下
慢慢蹲下雙手同步下沉(吸氣) ,抱住小腿(停止吸氣)
慢慢站起至原站姿(提肛 , 完全吐氣)
(2)雙手搓熱
臉部摩擦 , 內上外下
腎元(命門處)部摩擦 , 內上外下
至少三次
呼吸訓練
臨床試驗呼吸訓練:
i) 呼吸訓練組:
病患在手術前一天將由呼吸訓練人員教授呼吸調控運動之方法,並反覆練習至學會自行調控為止,至少一小時。手術後病患將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使用呼吸器。等病患呼吸功能恢復,拔除氣管內管後,即開始進行術後復健及呼吸調控運動訓練。術後復健項目包括早期活動(early immobilization)、有效咳嗽技巧、胸部及上肢伸展運動、以及翻身、下床技巧等。呼吸調控運動訓練則包括體位姿勢、腹式呼吸方法、呼吸輔助動作及呼吸收功動作,持續七天。
ii) 對照組:
病患在手術前一天將有復健人員進行訪視。手術後病患將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使用呼吸器。等病患呼吸功能恢復,拔除氣管內管後,即開始進行術後復健訓練。術後復健項目包括早期活動(early immobilization)、有效咳嗽技巧、胸部及上肢伸展運動、以及翻身、下床技巧等。對照組病患沒有接受任何呼吸調控運動訓練。(請注意對照組病患也可能獲知呼吸調控運動法而在追蹤期間自行學習。)
八、 呼吸調控運動之方法:簡述如下:(原述方法非為有療效之呼吸法,謹修改如下)
(一) 體位姿勢:以平臥、四肢自然放鬆之臥式體位姿勢為主,以兩腳平行一肩寬站立之體位姿勢為輔
(二) 腹式呼吸方法:先吐淨空胸腹之氣,以臍下約3公分處為中心輕鬆地吸氣於下小腹,緩慢繼續吸氣蓄於腹中並及於胸腔,吸滿氣後屏息。然後吐氣同時輕微提肛,以自然不用力為準。重覆以上吸氣於下小腹,緩慢蓄氣於腹胸中,後停止吸氣,再屏息之腹式呼吸。吸氣、屏息與吐氣時間長短相同,每個動作約四拍,至少十次。呼吸無息聲。
(三) 呼吸輔助動作:吸氣同時雙手沿身體前方上舉成一直線,掌心相對至頭頂上方,停止吸氣、屏息。後吐氣提肛雙手向左右方向平放,掌心向下。然後再吸氣同時慢慢下蹲雙手抱住小腿,停止吸氣而屏息,後吐氣提肛緩緩站起來至原站姿。重覆以上動作至少三次。
(四) 呼吸調控收功動作: 呼吸調控收功時,雙手互相搓熱,在臉部輕輕內上外下的來回輕擦。在胸部也內上外下的來回輕擦,不可直接碰觸傷口。後在背後命門(T12~L1)處部內上外下的來回摩擦。各至少三次。
呼吸調控運動過程中,或可能會出現一些呼吸不順暢的現象,可能是方法不對或不習慣所引起,病人得隨時諮詢老師以取得正確的指導。
i) 呼吸訓練組:
病患在手術前一天將由呼吸訓練人員教授呼吸調控運動之方法,並反覆練習至學會自行調控為止,至少一小時。手術後病患將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使用呼吸器。等病患呼吸功能恢復,拔除氣管內管後,即開始進行術後復健及呼吸調控運動訓練。術後復健項目包括早期活動(early immobilization)、有效咳嗽技巧、胸部及上肢伸展運動、以及翻身、下床技巧等。呼吸調控運動訓練則包括體位姿勢、腹式呼吸方法、呼吸輔助動作及呼吸收功動作,持續七天。
ii) 對照組:
病患在手術前一天將有復健人員進行訪視。手術後病患將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使用呼吸器。等病患呼吸功能恢復,拔除氣管內管後,即開始進行術後復健訓練。術後復健項目包括早期活動(early immobilization)、有效咳嗽技巧、胸部及上肢伸展運動、以及翻身、下床技巧等。對照組病患沒有接受任何呼吸調控運動訓練。(請注意對照組病患也可能獲知呼吸調控運動法而在追蹤期間自行學習。)
八、 呼吸調控運動之方法:簡述如下:(原述方法非為有療效之呼吸法,謹修改如下)
(一) 體位姿勢:以平臥、四肢自然放鬆之臥式體位姿勢為主,以兩腳平行一肩寬站立之體位姿勢為輔
(二) 腹式呼吸方法:先吐淨空胸腹之氣,以臍下約3公分處為中心輕鬆地吸氣於下小腹,緩慢繼續吸氣蓄於腹中並及於胸腔,吸滿氣後屏息。然後吐氣同時輕微提肛,以自然不用力為準。重覆以上吸氣於下小腹,緩慢蓄氣於腹胸中,後停止吸氣,再屏息之腹式呼吸。吸氣、屏息與吐氣時間長短相同,每個動作約四拍,至少十次。呼吸無息聲。
(三) 呼吸輔助動作:吸氣同時雙手沿身體前方上舉成一直線,掌心相對至頭頂上方,停止吸氣、屏息。後吐氣提肛雙手向左右方向平放,掌心向下。然後再吸氣同時慢慢下蹲雙手抱住小腿,停止吸氣而屏息,後吐氣提肛緩緩站起來至原站姿。重覆以上動作至少三次。
(四) 呼吸調控收功動作: 呼吸調控收功時,雙手互相搓熱,在臉部輕輕內上外下的來回輕擦。在胸部也內上外下的來回輕擦,不可直接碰觸傷口。後在背後命門(T12~L1)處部內上外下的來回摩擦。各至少三次。
呼吸調控運動過程中,或可能會出現一些呼吸不順暢的現象,可能是方法不對或不習慣所引起,病人得隨時諮詢老師以取得正確的指導。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