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8, 2007

氣功穴壓治療下背痛的功效-隨機控制臨床試驗

下背痛在台灣為常見且激增的健康問題。於民國92年底至92年初對某社區民眾共一千零一十四人進行調查,得下背痛盛行率為73.1%,下背痛再發率為52.0%。其中有44.4% 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痛已經自然或經過治療完全痊癒, 41.6%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疼痛有緩解,而有14% 的民眾認為其下背痛毫無改善。該受調查民眾的平均視覺類比疼痛分數(Visual Analogue Scales)為20(總分100)。在台灣主要治療下背痛的方法是正統西醫療法,包括服用止痛藥和復健治療,但部份病人由於希求較有效的療效,也尋求各種傳統療法,例如穴壓治療、針灸、推拿等以改善其下背疼痛。

穴壓治療和針灸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為同一系統,在英國此系統係分類為第一類專業組織的輔助性另類治療法。穴壓治療係利用手指內力在穴道上施以點、按、壓,用來治療疾病、舒解疼痛和預防保健的醫療方法,具中國千年以上的歷史,普為一般東方地區、中國所接受。在台灣,穴壓治療也是治療下背痛常用的療法。文獻報導穴壓治療在治療下背痛有其功效,雖曾經由隨機臨床試驗所證實,但其治療結果並非以失能程度、疼痛分數和肢體功能狀態來衡量,難以顯示其實證醫學上臨床的功效。因此執行以嚴謹的、高品質的隨機臨床試驗以評估穴壓治療和目前普遍的復健治療相比下的臨床功效有其意義。又試驗結果若未採用國際通用的結果測量,無法進行國際間的比較。因此採用於1998年國際背痛基層照護方案(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primary care on back pain)所提議的一套標準結果測量問卷(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經過審慎翻譯和信效度的檢驗成中文版本作為測量工具,以方便國際間的比較。為取得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臨床使用經驗,我們執行了先期隨機臨床試驗,同時取得以羅氏失能問卷(Roland 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為主要結果測量的測量平均值和標準差(穴壓治療28.4(16.9);復健治療48.0(22.9)。以兩組間平均值差異檢定效力為80%,顯著水準為雙尾5%,計算有效樣本數為兩組各為65人。該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問卷和先期隨機臨床試驗之論文已於95年9月發表於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物理治療期刊中。

受試者選自高雄某骨科專科診所門診的下背痛病人,由骨科專科醫師負責診斷。該專科診所提供有標準程序的復健治療給予下背痛的病人。受試者納入條件為1.慢性下背痛超過4個月,其疼痛非由系統性疾病所引起;2.對穴壓治療沒有禁忌;3.疼痛非由癌症或精神疾患所引起;4.女性無懷孕;5.非嚴重疼痛需立即處置或開刀者;6.同意給予告知同意書並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臨床試驗於民國93年1月至5月間執行,並追蹤至同年11月。總共篩檢188位下背痛病人。其中129 (69%)人,年齡在18至84歲間,符合納入條件並簽署同意書及依試驗方式接受治療,隨機分派64人於穴壓治療組,65人於復健治療組。治療介入期間為一個月。穴壓治療受試者可以隨意於一星期2次的治療時間表內完成6次的治療。每次約為15分鐘,由一位資深穴壓治療師執行,以維持一致的技術。而復健治療受試者則接受診所提供的標準復健治療。由於盲性治療在本試驗不符倫理原則,因此設計所有治療師和評量者不得知道隨機分配組別和評量結果。

問卷除基本資料外,採用中文版標準結果測量中的核心結果測量、羅式失能問卷表和歐式失能問卷表,以及視覺類比分數來評估下背疼痛的分數、失能程度、身體功能狀態。治療前、治療後和6個月追蹤的問卷分開。測量問卷計分方法除加總外,另再將羅氏失能分成兩個等級,並以改善總分大於4分為有意義;將歐氏失能分成五個等級評定改善效力。

統計分析採用intention to treat。用Student’s t-test檢定連續變項,用χ2 test來檢定類別變項用Wilcoxon rank sum test檢定羅氏失能分數和non-parametric jack-knife method計算95%信賴區間。採用analysis of covariance來分析視覺類比、核心結果測量和歐氏失能中的疼痛分數,以調整基礎分數的影響。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估計羅氏失能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採用cumulative logit models估計歐氏失能序位odds ratios 和95%信賴區間。並定p值<0.05為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結果:兩組病人的各項基本資料,及介入前疼痛、失能和功能狀態均無統計上顯著的差異。介入治療後穴壓治療組的平均羅氏失能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的平均分數相比,所降低的分數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3.8, 95% 信賴區間 - 5.7 to - 1.9)。和基礎值相比所改變的分數也具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 4.64, 95% 信賴區間- 6.39 to - 2.89)。和復健治療組相比穴壓治療組具有89% (95%信賴區間61% to 97%)顯著降低失能的效力。在6個月追蹤評分時,穴壓治療組所改善的失能的分數,和復健治療組相比,仍舊有效力。治療後和6個月後追蹤時,以核心結果測量所有六個項目中,或以視覺類比疼痛分數或以歐氏失能分數測量,兩組的差異也同樣具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值得討論的項目有心理因素、治療師的技術和經驗以及約有15%的病人在6個月後的追蹤評分時失聯的影響。但由於事先的研究設計應可將該影響減到最低。未來研究的方向為將穴壓治療下背痛的方法和技術加以探討和標準化。另外對穴壓治療在臨床上擴大應用,評估實證其對下背痛以外的疼痛,或對其他疾病的治療效力。
結果:穴壓治療在降低下背痛的失能、疼痛分數和改善功能狀態方面有效,其效益持續到六個月。

No comments: